作家访谈:深挖厦门书店背后的故事
《打在地上的光:厦门书店散记》新书首发式举行,作者马舜分享著书心得
>>名片
马舜,毕业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,现供职厦门大学。曾以“荒野”为笔名,多次在《河南青年报》《厦门大学报》《厦门文学》等报刊上发表诗歌、散文。
>>新书上架
《打在地上的光:厦门书店散记》共分为三个篇章:通过《历史的记忆》,听作者回溯厦门书店的过往,细数那些见证厦门岁月变迁的老书店;在《坚守的灯光》,听书店人固守着初心的故事;在《延展的盛宴》中,去发现书店未来的无限可能。三个篇章从历时态和共时态相结合的角度,探讨厦门书店的发展历程、现实状态、未来趋势,希望能够捕捉到厦门书店良性发展的深层逻辑。
城市与书店,永远是一种相映生辉的“牵连”。提起伦敦,让人想起多恩特书店;提起巴黎,让人想起美丽霍顿丝书店;提起罗马,让人想到梅尔书店;提起台北,让人想到诚品书店;提起南京,让人想到先锋书店。提起厦门,您会想到哪家书店?近日,《打在地上的光:厦门书店散记》新书首发式在外图厦门书城一楼活动区举行。作者马舜带领读者朋友“走进”厦门的众多书店。厦门这座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到底拥有多少家书店?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,位于哪里,有着怎样的外观、内部结构、历史故事与经营模式?
马舜是一位爱逛书店的嗜书之人,厦门大大小小的各家书店,都留有他的足迹。他从自己的观察与体验出发,记录下了厦门各家书店的点滴,展现出厦门读书人的生活方式,以及书店对于这座城市人文的影响。读这本书,仿佛在一位爱书朋友的带领下,慢慢地逛书店,别有乐趣。
【谈情怀】
对于实体书店 有着天然的崇敬感
问:没有对书店、对阅读的浓厚情怀,是很难完成这本书的。请问您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?
答:写作这本书,与我对实体书店的喜好是分不开的。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,我们这一代人,对实体书店、对纸质阅读,有着天然的崇敬感和圣洁感,因为我们知道,阅读对于我们人生的改变和命运的变化,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。厦门是一座崇尚文化的城市,实体书店则是城市文化的可见载体,是“引领文化、传承文明的重要桥梁,对城市形象、城市活力、文化底蕴、历史阐释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”。然而可惜的是,目前少有系统收集整理、记述某个城市书店的专门书籍。我出于对阅读的热爱、对书店的兴趣,写下了这本书,以带领更多的爱书人了解厦门的书店。
【谈写作】
融入主观感想 文字追求诗性灵动
问:这是一本风格灵性跳动,有着轻松愉悦的关于阅读体验的书。书中有很多生动的照片、优美的诗歌,以及各个书店背后的有趣故事。请问您是如何构思及创作这本书的呢? 答:这本书的素材来源于我在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做的一个课题;“厦门书店发展研究”。我曾组建团队对厦门市各大书店进行调研,获得许多关于厦门书店的资料。这本书就是在课题走访、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。然而,它并不是以科研报告的形式来著述,而是一本内容丰富、情节饱满、文笔生动的游记文学。
虽然这本书说的是书店,但是作为作者,我的主观所思所想,无时无刻不在与每一个书店对话交流。我在走访中发现,每个书店背后都有着鲜活的故事,这些故事远比其他元素吸引人,于是我有了自己的写作思路:围绕走访每个书店时的所感所想以及该书店的历史故事展开写作,由此呈现每个书店独特的风采。这样,每个书店就在我笔下活了过来,让人感到亲切。此外,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,我将自己的诗人角色代入作品。由于我有多年的写诗经验,在写作中,我别出心裁地将自己创作的诗歌穿插在每个篇章中,让这本严肃的著作有了更多斑斓的意象和多维的阅读体验。
【谈未来】
相信纸质阅读 对读者有永恒魅力
问:目前纸质阅读的市场越发萎缩,很多实体书店当下的生存与发展并不理想。请问您写这本书希望带给读者怎样的思考与启发呢?
答:我认为,纸质阅读还是大有希望的。我遍访各个书店,发现无论哪个书店,儿童区的读者总是最多。这说明,我们的未来都在读纸质书。我认为实体书店在未来不会消失,而是依然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。不仅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实体书店,同时书店人也集思广益,保持既有的情怀和创新意识,将书店从文化产业发展成文化事业,形成厦门书店文化带,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业态,在新时代为书店的未来营建出下一个可能。
转载自《厦门日报》2019年11月10日第A06版,记者张觉尹报道